创绿家 > 创绿家们 > 团队详情
团队的故事
321 无痕生态工作室
团队介绍

【团队负责人】

李柯

工作经历

2008-2012  Innolux 电子(上海)资讯管理部经理

2001-2007  Philips光磁(上海)   咨询顾问、应用系统经理

1993-2000  机械与电子杂志社、汇瑞电子  技术员,技术顾问,技术总监

 

教育背景

1989-1993     贵州大学 物理学

2001-2012     PMP,SAP,Leadship 课程培训

2013.4-2013.7  WWF长江湿地网络自然学校自然步道设计、环境教育方案规划设计培训

 

志愿服务经历

2010-2012 WWF “地球一小时”志愿者

2012.1-2013.3    自然之友上海小组核心志愿者,担任环境教育项目负责人

2013.1           北京自然之友项目志愿者 

 

其它经历

2012.11 参加国内首批赴台湾LNT高阶讲师培训,获得LNT种子讲师培训和授证资格

 

【使命与目标】

长期使命:

推广Leave No Trace无痕环境保护理念,连接人与自然的情感;

致力于把本地化的“无痕公园”营建策略推广到国内主要城市/郊野公园和风景名胜区。

 

中期目标:

到2017年底,在城市公园试点平台上,推动“无痕公园”管理体系和系列产品运作成熟化,并推广到5至10家城市/郊野公园(上海或周边地区)。

 

短期目标:

1. 在2014年下半年培训一批上海本地LNT初阶讲师,并提供一个不断演练精进的户外教学平台。

2. 以Leave No Trace户外环境教育课程为基础,为8-12岁青少年量身订制一套适合公园环境的“无痕公园守护者”进阶课程。

3. 在上海植物园第一条“无痕小径”基础上,完善配套的管理维护制度,并延伸和增加覆盖面。

4. 到2015年底,研发和实施一套社会多方参与、具有可推广性的“无痕公园”系列产品。

 

【公益模式】

借鉴美国Leave No Trace教育理念和国内外环境教育的实践经验,针对城市公园的游客留痕问题,充分引入社区、媒体、学校、企业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设计和营造一个倡导“无痕”理念,拥有可操作的实施方法和评估标准 “无痕公园”,集成研发“无痕”户外教育产品,在这个公共空间里,引导游客在公园景区履行负责任的自律行为,拓展青少年的户外教育体验空间,提升公园的品牌形象,从而产生长远的社会效益。

我们找到的留痕问题解决方法有三层内在逻辑:

1. 公园层面

在公共空间我们常常看到“破窗效应”,其心理根源是一种“从众”心理导致的行为现象,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容易改变个人行为和观念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通过在城市公园里营造“无痕”形象,拉近游客与本地公园的情感联系,当“无痕”逐渐成为游客的观念和共识,“无痕公园”就会带给公众名符其实的美好体验。

2. 青少年户外教育层面

城市生活让孩子缺失与自然的联系,适合青少年的户外生态教育场所和内容稀缺而又急需,在城市公园提供持续和完善的“无痕”体验式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引导青少年养成负责任的“无痕”行为习惯,使“无痕公园”成为孩子“无痕”观念和行为成长的摇篮。

3. 具有推广价值的公园网络层面

“无痕公园”系统实现的户外教育功能和可推广的实施标准,通过试点运行,不断完善运行管理经验,可以逐步向条件成熟的更多城市公园推广,引导游客在城市公园以至社区公共空间采取负责任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获得可观的社会边际效应。

 

【行动计划】

1. 需求分析和构架设计阶段(2013.8-2014.6)

确立公园合作伙伴平台,通过基础信息调研,与各利益相关方交流与协作,研究游客留痕问题,分析公园和游客的需求。

阶段成果:

1)2014.3在上海植物园支持下完成上海城市公园《公园游客留痕问题调研报告》,

2)2014.4成功举办WWF EFN“无痕公园”上海研讨会

2. 产品研发阶段(2014.7-2015.6)

与合作伙伴,进行产品研发和测试:

1)与公园管理方合作,引入社区、企业多方参与营建“无痕小径”,形成串连公园的无痕路网雏形;

2)与自然教育伙伴合作,设计和推广针对青少年的LNT本土化“无痕公园守护者”环境教育课程。

3)与企业合作,推动公园“无痕小溪”项目,引入社会多方参与修复公园小水系。

4)与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合作,开展野趣资源点调查,撰写融入无痕旅行理念的教育出版物。

5)与NGO伙伴合作,开发生态旅行产品,在城市/郊野公园开展社会参与式步道空间营建活动。

6)与大学研究机构合作,深入开展针对城市公园的游客行为引导研究项目。

阶段成果:

1)与上海植物园合作策划并实施第一条“无痕小径”(一期项目)已完成游客测试和功能试运行。【2014.3,已完成】

2)与一家外资企业达成一年期的合作协议,引入企业志愿者团队定期维护上海植物园“无痕小径”。【2014.8,已启动】

3)与自然教育伙伴合作,设计和推广针对青少年(8-12岁)的“无痕公园守护者”环境教育课程,与杨浦区延吉社区工作中心合作在黄兴公园开展两次“无痕公园守护者”活动(7月14日/8月1日),完成课程框架和测试脚本编写。【2014.8,已完成】

4)参与苏州三山岛湿地公园自然资源和步道营建调研项目,撰写融入无痕环境理念的《自然体验活动手册》。【预计2014.11完成】

5)与台湾千里步道协会合作,引入社会参与模式和手作步道技术,在公园开展面向公众的公益假期活动。【2014.9启动】

6)争取上海科教出版社创作基金支持,与WWF、上海野保站合作,筹划出版《野趣上海无痕游》一书

7)与上海小青蛙环保企业等机构合作,推动“无痕小溪”项目,引入社会多方参与修复公园小水系。(2014-2016跨年度计划)

8)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高等研究院合作,开展针对试点公园的游客行为导向研究项目。(2015 - 2016年度计划)

 

3.试运行阶段(2015.7-2015.9)

产品试运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无痕公园”实施方案,策划公众参与的“公园无痕评价指数”。

阶段成果:

1)完成“无痕小径”在上海植物园的延伸路网营建,并争取在2至3家城市/郊野湿地公园启动“无痕小径”营建项目;

2)在2到3家城市/郊野公园完成200~300人次“无痕公园守护者” (8-12岁青少年)进阶培训课程;

3)在上海植物园完成“无痕小溪”示范项目;

4)完成项目试运行报告。

 

4. 评估阶段(2015.10-2015.12)

评估“无痕公园”系列产品试运行效果与预定目标的偏差,完善和升级产品设计。

阶段成果:

完成产品评估报告,进行内部和外部评审,形成可推广的“无痕公园”实施方法和初步标准

 

5. 推广阶段(2016.1-2017.12)

推广和优化“无痕公园”管理体系和产品线,延伸到校园和社区,争取获得绿化市容和公园管理部门的支持和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