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负责人】
孔令熙,42岁,甘肃省临夏市人,临夏州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
1991-1994年,在北方民族大学历史系学习;1994-1999 年,在积石山县宣传部政府办工作;1999-2004,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工作;2004至今,在临夏州人社局工作。此外,自1994年至今,孔令熙一直从事新闻写作和西北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研究,先后在《甘肃日报》《兰州晨报》《民族画报》等发表文章50多篇,在《西北史地》《西北民族学院学报》《甘肃民族研究》等发表论文20余篇。
由于长期在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工作,他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深有感触,同时也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种种行为深恶痛绝。从15年前首次参加环保公益活动至今,孔令熙一直在探索环保公益组织的可行之路。在反思传统公益事业不足的基础上,他萌生了成立协会、从小事做起、从最基层做起的想法。组建于2012年12月的临夏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以微公益理念为指导,致力打造公开透明化运作,公信力较高的公益团队,让公众能够快乐地投身于公益实践中的公益组织,实现自己的公益梦想。
【使命与目标】
成立目的:协会旨在关注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家园。
协会愿景:将协会打造成临夏生态环保组织的领跑者。
协会宗旨:关注黄河流域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倡导绿色环保理念,普及环保知识,探索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生态环境建设模式。
协会价值观:体现公平、普益社会。
发展模式:1、全职与兼职志愿者相结合
2、非营利性
3、“义工+精英团队+志愿者”模式
近期目标:1、组织开展临夏州2013年保护母亲河植树造林活动。
2、组织开展临夏州2013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3、组织开展临夏州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研讨会。
【公益模式】
协会定位:我们是环保领域的NPO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
公益模式创新:
1、充分意识到民众环保意识差,公益理念尚未觉醒,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恢复困难的现实,认为传统的由政府组织的或者有政府背景的公益组织开展的公益虽然有资金投入大、覆盖面广的优点,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种种不足和缺陷,需要民间公益组织进行必要的补充。因此,协会秉承微公益理念,把协会的重心之一放在公民公益意识和环保观念的培养,并实现协会的公开透明化运作,提高协会的公信力,带动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社工+精英团队+志愿者”探寻环保公益新路子。由于是NPO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仅仅通过外部捐赠和资助打造一支稳定、团结的队伍难度比较大,协会践行一条“社工+精英团队+志愿者”的公益模式。社工负责协会机构的日常事务,积极申请公益性岗位,社工工资由公益性岗位补贴和协会经费支付两部分组成;精英团队为团队灌注最新环保理念,解决专业性较强的技术类问题,并指导团队的决策;志愿者是协会的基础,负责协会项目的执行。
3、积极探寻与政府的合作,成为政府的有利帮手。政府购买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日益增大,而临夏地区环保社会组织缺失,政府缺乏合作伙伴。协会积极发展专业的环保团队,打造适合政府购买的环保项目。
4、团队采取全职工作的核心团队与兼职工作的志愿者相结合的方式,日常事务、活动组织由全职的核心团队负责,同时发动志愿者开展大型活动,即节省了经费支出,又保障了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行动计划】
1、围绕黄河上游水源地保护,开展“保护母亲河,共建公益林”植树造林活动。内容包括开展各种形式的植树造林、讲座、培训、演讲等生态环保意识培养活动,倡导“生态河州,绿色家园”理念。
2、立足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生物多样性特征,开展“生态立州林木种苗发展研讨会”,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公益事业的参与,为广大公众提供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平台。
3、利用临夏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特殊性,开展少数民族绿色社区建设活动。在临夏特有民族东乡族和保安族聚居的自然村,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示范项目建设,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团结进步”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做出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