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来分享SEE会员企业家、泰诺风保泰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积刚先生的创业心得与思考——
我根据个人经历来跟大家简单分享一下。我1992年到深圳,先后换过几个工作,真正创业是从1994年开始,和三个同学一起,想做一个自己擅长的事情。我觉得创业对大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一定要衡量清楚,自己哪方面比别人强,哪方面弱,不然是很难做出成绩的。因为我学环境工程,我们就找到了一个点——循环水处理。在90年代以前泳池是没有循环水的,过5天或7天要重新排掉。
我们学水处理,这方面最专业,我们知道物理过滤循环是最简单的操作,一个泳池的过滤系统也就十几万,二十几万。而且当时中国没有做专门泳池循环水处理的,这类产品很有趣,有市场。所以我们就从香港去买过滤罐回来销售。这次创业我有两点体会:第一,要做你有基础的事;第二,一定要看到这个市场新的需求在哪儿。
泳池水处理我们一直做到1999年,大约5000万的规模,当时感觉事业到了瓶颈期——我觉得再这么做下去就成了一个包工头,社会承认感有点弱。我就提议我们也尝试着做产品,能不能自己研发过滤罐,或者罐子的某一个部件。但当我们产品还没做起来时就遇到一个新的机会,1999年10月俞正声当建筑部长的时候,发布了一个民用建筑经营管理条例的国务院令,要求所有的建筑必须节能。
刚好这个时候我一个新加坡的朋友,找到一个关于门窗木墙节能的产品。我马上嗅到了这个产品前途无量,并且我的目标就是要做产品。于是我跟那两个共同创业的同学分清了股份,我保留少部分,转而去开拓一个新的东西。从此我就转到建筑节能这方面来了,他们依旧做他们的水处理。
这个产品来自德国,引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它到底能做多大。只有我跟这个新加坡的朋友坚信它的前景不可限量。我们跟德国厂商谈判,做一年经销商,做好以后大家就签了协议深入合作。我没有钱投资,就出管理成本,我许诺他们管理中国市场,因为我了解中国。后来我们的投资关系就是——德国人出钱,我们出管理,股份七三开。30%的股份中新加坡合作伙伴占大头,25%,他用他的家产担保去占那25%。我占小头,5%。虽然少,但是我有个空间,就是能操控整个产品在中国的发展。对我来讲真正属于你的股份多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你能不能在这个平台上做更多的事情。
后来我们就做起来了,在缝隙产品中成为中国是第一品牌,市场占有率大约四分之一。第二次创业的成长过程我体会到了两点——首先,要做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第二,一定要在这个事中间找到一个能够被填补的空白点,它就是你的前景。其实第二个产品跟首次创业的切入点是一模一样的,都是一个市场空白点,找准了这个空白点,你能先预览到你的前景,剩下的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做下去。
对于大家刚刚创业的创业家的同伴们,我对大家的忠告就是一定要想好你们自身的背景和能力到底适合做什么。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过河点,千万不要去做一些自己不适合的事情。要做先锋,不要做先烈。

回过头来说我的第一次创业,我离开后,另外两个伙伴摸爬滚打近两年,也渐渐清晰了自己新的定位。此前他们一直做工程,做来做去,却都是在这个行业的一些边边角角来做。后来相对规模大了以后,在全国层面属于小有名气了,除了做这种泳池水循环,还开始涉足大的水体改造,比如说他们接了亚运会的音乐喷泉,还有北京很多大型公共设施的音乐喷泉、疗养休闲场所的综合水体等等,当他们做成这个行业中的技术集成者,这就有出路了。
回顾我的两次创业历程,起点都是对空白领域的探索,而终点也都阴差阳错达到了某种程度的成功,至少一个已经生存了15年,一个20年了。一个产品的生命周围,一个企业的生命周期,你的初期定位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前期定位好了,剩下的其实就是一个坚持。坚持怎么样绕开困难,怎么样做先锋,而不要做先烈。谢谢大家。
创绿家提问:王总,听了您的故事以后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我应该先想清楚对岸想抵达的点在哪里,还是把现在手头上的事情做好了就自然能到对岸的某一个点?您当初刚到深圳时,原来设定的那个目标是什么?
王积刚:当时目标很泛泛,但是有一点我很清晰,就是一定要在我专业基础上干能够扎着这块石头往上走的事,因为这个才是我的应征力。如果我是跟别人拼怎么样攒电脑,也许市场会非常大,但这方面我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任何专业背景,人脉体系也是零,这绝对不是我想干的事。我所能依仗的就是我的学历背景、经验背景和人脉背景。所谓差异化就是,我掂量掂量自己,到底哪个地方弱,绕开它;哪个地方能够比别人都强点,就一定要以这个地方为突破口去做事情。
创绿家提问:王总,你好。我也算经营一个小企业吧,因为我用三年的时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折叠伞除水机。我觉得这个还是有市场的,也算是环保跟商业之间价值的平衡。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个困境,因为制造业必然需要大量资金,有没有一些比较好的方式或者说建议,能够以一种更全的方式去解决资金上面的功能?
王积刚:第一次创业时,我们几个人凑了两万块钱就这么干起来了,因为做工程有个杠杆,可以有点应付款。其实此前我面临过一个制造业创业,但我避开了这个,因为制造业对钱的需求比工程要多很多,需要持续稳定地投入,所以我觉得还是你要衡量一下,自己所承担的风险和你的市场的前景在哪里。
你也可以先做中间环节,做销售,找到你的用户,以用户的预付款去加工,或者贷款。实践投资商业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