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绿家 > 资讯 > 团队动态
团队动态

摆脱塑缚:期待一个没有塑料污染的未来

2020/9/11 11:49:37

                                                           

看见塑料污染,决心摆脱“塑”缚


一处海面上,漂浮着各种各样的塑料垃圾,海浪将这些垃圾源源不断地冲来,一层层地堆积在海滩上,这些令人震撼的场面却也只是冰山一角。塑料垃圾对欠发达地区的伤害不止于此,还有很多我们不曾注意到的,如污染严重的塑料加工坊,填满塑料的垃圾山,还有在洋流作用下从世界各地涌来的塑料垃圾……


2015年10月,刚加入环保NGO三个多月的我,应邀参加菲律宾马尼拉一个关于治理塑料污染的民间交流会议。就是在这次会议中,我现场目击了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


充斥塑料垃圾的马尼拉海滩,右一为作者


然而这些也只是问题的表象。需要知道的是塑料垃圾污染大多数来源于远离海边的人类活动,来源于行业对产品末端问题的忽视,来源于人们过于依赖一次性包装的生活方式。当人们拆完一个快递,将塑料袋随手扔到垃圾桶时,全然不知其此前和此后的污染对某些人或最终对全人类所造成的环境与健康危害……


Break Free From Plastic揭示关于塑料与健康、气候问题的报告


2015年的马尼拉会议后,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环保组织发起了一个推动解决塑料污染的运动——Break Free From Plastic。同行的几位国内伙伴深受感触,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作为塑料消耗大户的中国,在这场全球塑料污染的治理运动中,将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样,中国民间组织的参与也将非常重要。随后两年,我们与国内几个关注垃圾议题的环保NGO开始从不同层面上开展解决塑料垃圾污染的工作,2018年,摆脱塑缚成立,专注于解决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


2018年塑料污染议题NGO交流会


携手创绿家,撬动更多改变


当我们探讨该从何开始解决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时,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快递和外卖包装,是我们认为在国内讨论解决塑料垃圾问题时无法回避的关键领域。无可否认,要解决快递、外卖行业当前大量消耗一次性塑料的问题,简单地凭某个大企业,或某个主管部门并不能解决,需要涉及到这些商业模式中的各个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作为一个刚成立不久的民间组织,我们需要选择一个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撬动性路径,才能利用有限的资源与力量发挥最大影响。


经过思考和探索,我们决定从推动行业中关键企业,如几大电商平台和外卖平台做出改变入手。除了通过公众宣传、政策建议,我们也正通过对企业的减塑行为做评价,为未来推动关键企业做出更多实质性改变做准备。


在2019年,摆脱塑缚获得了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创绿家项目的支持,给机构初创期带来了资金支持,加入创绿家这个社群也让我们结识了许多有潜质的优秀机构和导师,促进彼此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在创绿家的支持和陪伴下,机构得到进一步的成长。


《中国快递包装废弃物生产特征与管理现状研究报告》封面


2019 年“双11”,摆脱塑缚与绿色和平、中华环保联合会共同发布《中国快递包装废弃物生产特征与管理现状研究报告》,首次对中国快递行业包装废弃物的产生特征及其相关环境影响、社会管理成本进行全面评估。我们欣喜地看到报告从去年发布至今,多次被主流媒体、自媒体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报道引用,助力解决快递包装问题持续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


2020年8月,摆脱塑缚联合多家环保组织举行 “后疫情下塑料污染治理” 线上论坛。论坛吸引了超过200位来自海内外企业、公益机构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共同探讨交流推动塑料问题的有效治理。我们在论坛中初次呈现了对国内快递企业减塑行为的调查结果,该调查将为我们下一步推动企业践行减塑提供倡导基础。


818后疫情下塑料污染治理线上论坛 快递企业包装减量调查分享


立足当下,期待未来


作为一个以倡导来推动解决一次性塑料污染的新兴组织,人才的招纳与培养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人才难求在公益圈是个普遍的问题,相对来说,用倡导方式,尤其是面向企业做倡导的积累在公益圈更是少数,没有太多现成的模式和路径可以被参照。因此,不断学习,摸索工作路径,尝试、评估效果并改进,一直是我们工作的主要过程。


如何将解决塑料污染问题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有效地做好,需要因地制宜地探索方法,并给予适当的评估与不断完善,这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从事环保公益工作,除了要有投入环保的热情,更需要专业能力的培养。


摆脱塑缚2019年举办NGO减塑倡导工作坊


一路走来,我非常感激能够成为机构的负责人,这个角色为我的个人成长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让我有更多机会以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体会到协作多方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我非常欣喜在公益圈中结识一群关注社会发展和人性关怀的伙伴们,让我相信我们的社会可以变得更好。


摆脱塑缚还很年轻,需要经历和积累的成长还有很多。国内公益组织的生存空间并不容易,我不敢对机构的未来许下一个远大前程,但是我们有一个美好的愿景——没有塑料污染的未来。无论愿景未来是否实现,我们能做的是,尽己所能地做好当下。


如果幸运的话,我们期待能看到有一天:一次性塑料问题被解决,那就不再需要我们的存在。


-The End-